在有关发展观问题的讨论中,“以人为本”的原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论者们见仁见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这里我所要强调的是,所谓“以人为本”体现了一种根本性的人文关怀,突出这种人文关怀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中无疑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又决不能忽视和贬低科学精神,离开了科学精神,人文关怀终将是一种华丽的空谈。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像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当年所做的那样,把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统一起来,将人文关怀建立在科学精神的基础上。
我们说“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的是一种根本性的人文关怀,是因为这一原则确认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根本地位,将人的发展确定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人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结构体系与生活于社会结构体系之中的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主客体关系,前者是社会客体,后者是社会主体。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体即人的发展是目的,而社会客体即社会结构体系的发展是手段。当然,在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中,目的和手段是可以转化的,因为作为客体的社会结构体系的发展要靠主体即人的活动来推动,这时人的发展又成为社会发展的条件,对社会发展来说具有手段意义。但归根到底,社会发展是为了人的,人是目的,这一点不能含糊。在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最终落脚于人的发展,包括人的生存状态的改善和各方面需要的实现。我们所讲的社会主义,与这种人文精神是一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最终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是为人的发展创造社会条件。《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只有深刻理解这一根本性的人文关怀,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
应该看到,在过去的一个时期中,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不够的,我们社会发展中的许多偏差,都与此有关。现在进一步明确了这方面的认识,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提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并将这一原则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来看待,这就使得我们的社会发展能够朝着正确的目标向前推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中国现阶段需要突出“以人为本”,这一原则的特殊重要意义,将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显现出来。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进一步指出,突出“以人为本”,重视人文关怀,决不是只要从人到人地进行空泛的议论就够了,而是要探索实现人的发展的现实道路,解决人的发展的现实问题。而这里就必须要有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人的存在和发展是受到它所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社会结构体系的制约的。要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必须推动人所在的社会结构体系的发展,而要推动社会结构体系的发展,就必须按照它所固有的客观规律办事,决不能任意而为。这就是社会发展中的科学精神。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为了探索人的发展和解放的现实道路,才下气力深入研究和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之所以成为“科学”,就是要求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去搞社会主义,而不是仅仅从某种道义原则或者良好的愿望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人的问题上的突出贡献,就是将人文关怀建立在科学精神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那种离开人的现实存在而抽象地谈论人的人本主义的局限。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科学精神,着眼于人的现实存在,遵循社会历史领域的客观规律,探索和解决现阶段各种现实的社会问题,通过推进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发展和进步来促进人自身的发展,而不能只是停留在一些空泛的愿望和主张上。众所周知,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发展正面临着许多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如何进一步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实现整个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还需要我们下大气力进行研究。只有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切实解决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问题,才能将“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到实处,使这种根本性的人文关怀真正体现出来。否则,再漂亮的主张、再良好的愿望,都只能是一纸空文。
在目前的讨论中,应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怀疑和反对“以人为本”的原则,否定或贬低人的发展对社会发展的目的意义,将科学社会主义与根本性的人文关怀对立起来;另一种则是离开社会发展的现实进程而抽象地谈论人的发展,将社会发展中的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割裂开来,厚此薄彼,甚至重新退回到旧的人本主义的水平上去。这两种倾向都是不正确的。我们所应该坚持的是社会发展中的人文